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情民意

关于遏制收礼风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6-03-28 10:51:11 浏览:1513 次
【字体大小:
大通镇政协工委副主任吴秉智反映:贺喜吊丧,人情往来,一直是中国的传统风俗,吃喜酒出份子礼也是亲朋好友之间的一种感情交流,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但随着收礼风越演越烈,特别是在春、冬两季,饭店喜宴不断,农村、集镇喜棚连片,已成为影响老百姓正常生活的社会问题。
一、收礼风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收礼风形成一股社会恶气,出现的问题涉及面广,严重程度触目惊心。
1、收礼的频率过高。小孩出生(12招或满月、一百天)、过周、一家人的各个整生日、建房搬家、当兵考大学、子女结婚、老人去世等等,一般的平均每户两年收一次礼,多的人家每年都收,甚至还有一年收两次的现象。
2、造成浪费、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有的为了要面子,比排场,大操大办,有时一桌饭只吃了三分之一,烟花爆竹有时能炸半小时,喜棚搭过后到处是垃圾,导致铺张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周围群众的生活、休息。有的厨师为了利润,自己带菜来烧,都是小加工厂的三无产品,如鱼圆里加卫生纸,豆腐里加甲醛等致癌物,给老百姓的健康带来隐患。
3、给群众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据了解,现在礼金基本都是200元起步,亲戚间上门都要带点礼品,较近的亲朋还要另外给各种小礼,如结婚亲戚要出三次礼,丧事有的人家要打几次“七”,每次都要花钱,有时近亲一次就一千多。平均每户以每月3家礼算,一年达7000元以上,沉重地加大了群众特别是农村困难户的负担。
现在收礼的人家,一般第一天要暖房、暖寿,第一天晚上和第二天中午连续摆几桌到几十桌,甚至有的在农村办过了,还要到天长办,亲戚朋友有的能吃几顿,给办喜事的人家也造成了经济负担。
4、助长了许多不良风气。有的丧事喜办,唱歌跳舞,在邻近的来安、盱眙等地还出现了脱衣舞,并有向我市蔓延趋势,一旦形成风气,后果不堪设想。因出礼闹酒,每年导致的交通事故不断,同时也加大了对干部午间严禁饮酒的管理难度。现在还有人顶着个花船,借着贺喜为名,开着三轮车到办喜事的人家挨家挨户地“闹”,要钱要吃饭,实际是一种新形式的“讨饭”。有时一家办喜事能来几支花船队,少则要二、三十元,多的要上百元,不给或给少了就大敲大闹,赖着不走,已形成了一股坏风气。这些不犯法、赶不走的无赖行为,让老百姓无可奈何,埋怨不断。
二、管理收礼风的难点
除少数“有势力”的人家借机收礼敛财外,大家都对收礼感到厌烦,办喜事的人家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出礼的人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每个人都做不到不收礼,不出礼,都被卷进了收礼风这个漩涡,都是被动者,同时又成为收礼风的推动者,形成了恶性循环。
1、不收怕吃亏的心理。一年都出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不收礼感觉自己亏了。其实大家都知道,钱都被饭店、卖菜的、礼品店赚去了。即使有的农村领导干部看到问题的严重性,自己不想收礼,但是过不了家人关。
2、不出礼怕伤感情。邻居朋友家有喜事,人家请了不去,感觉见到人家非常不好意思 ,因此即使有很多朋友没有请,知道的一般都要去。有的村干部为处理矛盾,顾着情面,一方面不情愿出礼,一方面为了场面上过得去,又不得不去。如春节、五一、国庆期间一天能有几家有事,只能把礼份子带去,完全成了金钱来往的形式。
3、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收礼、出礼是风俗,没有任何相关的管理单位和强制措施。
建议:
对目前出现的收礼风的问题,不能放之任之,政府部门及各社会团体要从宣传、倡导做起,根据群众的反映及实际效果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边做边完善。
1、加大宣传力度。悬挂、张贴宣传标语,广泛宣传乱收礼是不健康的心理。用一封信或倡议书形式,发放到每户。结合中小学生行为道德教育以及对农村党员干部、五老成员、低保、优抚对象培训的机会扩大宣传影响。
2、坚决打击一年多次收礼,无故乱收礼,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等不良行为。对于铺张浪费、酒后闹事等典型事件进行曝光,并给予批评教育。对因喝喜酒而造成的交通事故、炸鞭炮引起的安全事故等派出所及相关部门必须对相关责任人严肃依法处理。
3、对收礼进行一定的限制,可以提一个倡导性建议。如,限定礼金,礼金限定在200元以内,不再给其他礼金及礼品;限定范围,小孩出生,老人过寿只收近亲不收邻友,允许收的只限定子女结婚和老人去世;限定桌数,不要连日及多地举办;限定菜肴数量、烟酒档次等。
4、对为红白喜事服务的人员进行教育管理。如搭喜棚的、厨师、吹手道士、配菜人员等。
5、积极引导,正面宣传。党员干部要带头移风易俗,大事从简,小事免办,不摆排场、讲阔气,把收礼风转化为对子女的文明教育,转化为对长辈的孝敬,以家庭团聚、朋友叙旧取代大操大办,以微信祝贺的形式表达祝福,增强家庭之间的亲情,增强朋友之间的友情。
收礼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仅仅存在一个地方,这是一个普遍问题,需要多次召开由各方群众、村组干部参加的座谈会,不断听取多方意见,并到收礼风气较好的地区学习经验,坚持长期的、广泛的宣传和管理,才能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