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丁国平反映:“推进清洁乡村工程,加快建设美丽城乡”是一项惠及民生、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系统工程,对提升农业产业,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也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各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1、“美丽乡村”建设重居住条件、环境的改造,轻人的素质培养,文明程度、文化建设滞后。农村脏乱差问题仍然突出,垃圾随处乱丢、污水随意排放、赌博搓麻将盛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生活陋习随处可见,家庭矛盾、社会治安问题时有发生。
2、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有的村庄没有集中的生活垃圾堆放点,生活污水未经过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或渗漏到地下,明沟排水系统年久失修,或堵塞不通,或根本没有建立,道路尚未硬化,没有路灯,没有消防栓或消防井等消防设施。
为此建议:
1、政府要强力实施规划引导,做好“四个坚持”,“三个统筹”。“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应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规划超前、全覆盖、可操作,原则指导与刚性约束相结合,有序推进、分布实施;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体现不同自然村的特色,适合不同自然村的发展水平;三是坚持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之间道路、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性事业的发展差距;四是坚持可持续、统筹协调发展。首先要确保农民长久拥有土地资源;其次要巩固、扩大农村集体经济。“三个统筹”:一是统筹市、镇、村三级规划;二是统筹村民住房及环境、生产及生活条件改善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相配套;三是统筹“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近期、中期与长期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2、政府要承担投入主体,着力重点解决农村安全饮水、污水排放及垃圾处理三大问题。一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筹措渠道集资为辅,引进、采用现代先进科技,分期分批、逐镇逐村,解决农村的安全饮水及污水排放问题,改变农村“饮水卫生不达标、污水横流”的现状,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二是采取多种方式分类分级对农村生活生产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除了不可降解的部分外,其他很大部分是可回收的有机物,可采取“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的整治模式,建立村垃圾收集点,镇垃圾转运站,市垃圾处理厂,减少投资成本,美化村庄环境,优化人居环境,使农村卫生保洁形成长效机制。
3、“美好镇村”建设要发动、组织和依靠农民群众,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引导农民提高文明程度。
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发动、组织和依靠农民群众,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指导推动科学规划村庄布局,有效整合空间资源,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美好镇村”建设发展历程中,培养农民现代社会生活理念,引导农民提高文明程度。倡导农民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讲法制的理念,用良好的民风、村风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丑陋习俗,培养农民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适应“美好镇村”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