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史资料 > 天长文史

文史新考——从一幅汉代漆画说起

发布时间:2007-05-17 07:55:42 浏览:22840 次
【字体大小:

   钱玉亮    赵树新

《神兽嬉斗图》漆盒底

   沿着天长博物馆的台阶拾级而上,每每引起议论的是那条造型秀美的环形玉龙,而少有人关注下面那块浮雕,笔者刚接触文物工作时,听馆内同志介绍,这叫《神兽嬉斗图》。后来走进库房,认真地揣摩了一下原物,形成了对这幅漆画的大致印象和对漆器的一点认识。
  这幅画源于三角圩汉墓群十号墓一漆盒底部,按照文物的规范描述是这样的:漆盒黑地朱绘粗犷云气纹,两端用拟人手法各绘一个四足长尾兽在云彩中互相追逐,左侧怪兽披胄甲,面部正视,瞪目张口,耳竖立作紧张状,其四肢展开,上肢一上一下作摆动式,下肢一前一后作迈步奔跑姿态,长尾与云气纹相接;右侧的兽面向左侧视,竖耳张口作吼状,体披胄甲,上肢持一长矛,前爪托住矛头,后爪握住矛銎作瞄准欲射姿态,整幅画面气势雄伟、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在盒底的另一面绘制各种云纹,它们似乎不符常情,不守章法,自由编排,任由彩云的飞扬流动,在这些云纹中绘制各种动物图案,有龙、虎、狮、狐、鹿、牛等等。它们或飞翔、或奔走、或卧伏、或跳跃、或相互追逐、或雄视阔步,千姿百态,形象逼真,表现了汉代绘画艺人的高超的工艺水平。
  在我国艺术史上,汉代是令人惊叹的繁荣发展时期,汉代艺术能够不受当时儒家思想束缚,把历史与现实、人间与天上、人类与神兽大胆地结合在一起,这幅漆画就反映出汉代艺人的儒道互补精神,既追求表现神仙幻境,又存在着对世俗生活的描绘,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就文物藏品而言,漆器是天长博物馆的一大特色,大规模、成百件漆器的出土,在天长的历史上有三次:
  一是1975年安乐北岗汉墓群出土,其中突出的有鸭嘴柄漆盒,双层银扣漆奁等;
  二是1991年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的形状不同的成组成套的彩绘漆器;
  三是2003年在安乐苏桥、纪庄等地出土了一批战国、西汉漆器,还出土了一组含吹奏、弹奏、敲打的乐器。
  众所周知,漆器极其珍贵,《盐铁论》记载“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文杯得铜杯十”,从这些文字中可看出制作一件漆杯需要百人劳动来完成,一只漆杯可与十只铜杯等值,可见当时漆器价格的昂贵和工序的繁复,非达官显贵不能拥有,而漆器在地下能保存到今天,又必需密封、无氧、水中浸泡,水的酸碱度适中等条件,很多地区鲜有漆器出土,从这个角度来看,天长不可不谓之“风水宝地”。
  在我们为天长拥有大量漆器而骄傲的同时,不能不思考一下汉代漆艺发达的原因。漆器是由生活在温带、亚热带地区的漆树液体为主要原料经过若干道工序加工而成的,在封建社会,一种手工业的兴衰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各种因素,而且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春秋以前,贵族山林薮泽禁止人们自由开采,春秋以后,很多诸侯国不允许贵族独占山泽资源,并用征税的办法来加以限制。到了汉代,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山林之禁从松弛到废止,产漆地区的范围逐渐扩大,为漆业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汉代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为汉代漆业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据史料记载,汉代一个农业人口可供养五人,这样可保证更多地人从事工商业生产,为漆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铁制工具的普遍及广泛使用(三角圩桓平墓出土的28件成套木工工具就是最好的例证)、工具的推陈革新为漆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再加上漆器制造历史源远流长,汉代工匠不断总结和继承前人的经验,承袭了巴蜀、楚国的漆艺模式,在两地漆艺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造就了汉代漆业的空前繁荣。
  天长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越,后属楚,吴楚的经济、文化都相当发达,到了西汉武帝以后,天长隶属广陵国,广陵国可以称之为富甲天下,从天长境内出土的漆器可明显感受到这一点。
                      

朱雀攫蛇描金彩绘漆豆

  2003年,天长安乐苏桥村出土了一件彩绘朱雀攫蛇漆豆,此器物高28.5厘米,新颖别致,装饰华丽。朱雀两爪抓住一条盘成环状的蛇,蛇的头枕在自己的背上,蛇尾翻翘顶在朱雀的尾部,两只菱形的眼睛炯炯有神,蛇身通体饰菱形纹,朱雀扬颈、振翅,目视前方,朱雀的羽纹均采用描金手法,喙内衔一椭圆形珠。凤鸟衔珠,传说甚古,蕴涵吉祥之意。此外,朱雀用头、尾和双翅顶着腰果形漆盘,使得整件器物造型别具一格,又浑然一体,堪称是楚文化的杰出代表,它的出土,再次引起考古界的极大关注。这件漆豆目前已调拨到省博物馆作技术保护处理,不日将会和观众见面。我们在为天长先民的聪颖智慧和高超技艺感叹的同时,也得仔细想想,我们今天该给后人留下什么?
  (作者为市博物馆馆长、副馆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