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以 平
2004年11月,安乐镇常庄村纪庄组在挖蓄水塘时,发现古墓一座。我们闻讯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前往现场,古墓已遭破坏,经抢救性清理,出土文物119件,其中铜器8件,铁器7件,漆器47件,木器15件,木牍34枚。此墓随葬遗物较为丰富,34枚木牍价值最高。
木牍出自于头厢,保存较好,多数字迹清晰。为整理方便,我们将木牍按原始排列顺序编了34个号。内容上按照简牍学分类法划分,都属文书类。除1号牍为政府文书,余下都是私人文书。私人文书又分为信件、木刺、药方、礼单等。
一、政府文书:
编号为1号的木牍,为政府文书,亦称公文。
1号牍A面为户口簿,B面为算簿。
A面:“户口簿”三字横式墨书隶体,字迹较大,正文竖式8行122个字,字迹较小。右下方有一“卿”字。(图一)
户 口 簿
(图一)
·户凡九千一百六十九少前 ①
口四窾九百七十少前 ②
·東郷户千七百八十三口七千七百九十五 ③
都郷户二千三百九十八口万八百一十九 ④
楊池郷户千四百五十一口六千三百廿八 ⑤
鞠(?)郷户八百八十口四千五 ⑥
垣雍北郷户千三百七十五口六千三百五十四 ⑦
垣雍狥郷户千二百八十二口五千六百六十九 ⑧
B面:“算簿”二字横式墨书隶体,字迹较大,正文竖式9行115个字,左中靠边有一“卿”字。(图二)
算 簿
(图二)
集八月事筭(同“算”)二萬九復筭二千丗(念戏,四十)五 ①
都郷八月事筭五千丗五 ②
東郷八月事筭三千六百八十九 ③
垣雍北郷八月事筭三千二百八十五④
垣雍東郷八月事筭二千九百卅一 ⑤
鞠郷八月事筭千八百九十 ⑥
楊池郷八月事筭三千一百六十九 ⑦
·右八月 ⑧
·集九月事筭窾九千九百八十八復筭二千六十五 ⑨
二、私人文书
(图三)
1、私人信件共23件,记录着墓主人与他人往来状况,也记录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第10号牍就记录了“甲子发兵”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10号牍两面有文,正面为6行120个字。(图三)
贲且伏地再拜请 ①
孺子孟馬足下贲且赖厚德到東郡幸毋恙贲且行守丞 ②
上订以十二月壬戌到雒陽以甲子發兵廣陵長史卿俱囗以贲且家 ③
室事受(?)辱左右贲且诸家死有緇罪毋可者各自谨而已家母 ④
可鼓者且完而已贲且西故自亟爲所以請謝者即 ⑤
事復(?)大急幸遺贲且记孺子孟歸(归)亡桃事腀以遠謹 ⑥
(图四)
B面:4行58个字。(图四)
为故書不能尽意幸少留意志耴至来留东阳毋使耴 ①
大事寒时幸進酒食道察诸贲且過孟故郡毋缓(?)急 ②
以交亡劾毋它事伏地再拜 ③
孺子孟馬足下 ④
2、木刺3枚,木刺亦称拜贴,相当于今天之名片,西汉时期甚为流行,编号为14号的木牍是木刺中最为清晰的一枚。(图五)
(图五)
□□伏地再拜 ①
□進書 ②
□馬足下 ③
(第一栏)
□□孟 ①
謝漢 ②
進 ③
東陽 ④
謝孟 ⑤
(第二栏)
另外还有药方、礼单、帐本、遗册等。
安乐汉代木牍内涵丰富,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拙文作一初探。
关于户口簿的属性
户口簿是政府的一个重要户口管理档案。它既是一级政府的年终人口报表,也是计算税赋徭役的依据。天长出土的户口簿从内容上看,是一个县级的户口统计报表,县政府向郡政府上报的户口材料,它统计了一个县6个乡每个乡户与口的数字,也有6个乡的户与口的总计,即全县户与口的总量。户口统计非常准确,6个乡户数相加为9169户,人口为40970口。在户与口的总数后有“少前”,是指与上年相比,本年度少于上年度,虽未注明少前具体数字,但也说明该县人口在流失或死亡。在西汉时期一个县有4万多人口,也算是一个大县。那么这是个什么县呢?该墓葬出土地南为广陵国(今江苏省扬州市)属地,北紧靠东阳古城遗址(今江苏盱眙县东阳乡),查《汉书·地理志》,临淮郡条目下有东阳县(临淮郡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内)。出土木牍多处出现东阳二字。第14、24号为木刺,书有“進東陽謝孟”。第10、15号为书信,书有“留東陽”、“東陽丞莞橫”。由此可见,墓葬属地为东阳县,户口簿是东阳县的户口统计年报,是向临淮郡上报之材料,而本户口簿的属性则是户口年报底册档案。
关于算簿所传承的信息
算簿是西汉时期服徭役(出公差)人数多少的依据,根据户口簿上的人口数减去70岁以上老人、未成年人及公务人员,剩下之人皆必须服徭役。安乐出土的算簿就是东阳县一年所须征发徭役的人数统计。根据各乡上报人数进行合计,“集八月事算二万九復算二千五”,20009人加上2045人,合计总数为22054人。22054人是东阳县下一年服徭役的总人数,其中2045人因缴纳了一定量的钱财或其它原因免除一年的徭役。8月是全年年终统计上报月,“八月案比制度源自秦。农田、人口统计皆在八月进行,西汉承袭之。”①9月为上级政府核查月,“集九月事算窾千九百八十八,復算二千六十五。”从总数看,9月核查出服徭役人数22053人,减去復算(免除)人数2065人,实际出徭役人数为19988人。8月统计数为222054人,9月核查数为22053人,两个数仅相差一人,可见统计的准确性。
关于书体与书法艺术问题
我们一直认为,隶书是汉代奴隶创造的一种书体,只是在奴隶之间流行。安乐汉简为我们纠正了这种谬误。隶书在西汉时期已经是一种成熟的书体,它不但有正书,还有行书、艺术书体,连用法也有讲究。工整的隶体用于政府行文,如户口簿、算簿等,蚕头燕尾的特点十分明显,书体扁方而规整。行书的隶体用于私人信件,这部分书体生龙活虎,充满个性,反映了个人书写特点。有些笔画写得很夸张。如10号牍“且”字下横笔、“足”字竖弯钩、“史”字一撇等等。艺术夸张的书体一般用于拜帜、木刺,如14号牍,“足下”的“足”一撇很长,超过两格。“下”字横笔超两格,竖笔则拉得很长。所以说,隶书在汉代是一种大家都在使用的成熟的书体,政府部门、士大夫、奴隶都在用。
关于书信格式和常用语
汉代私人来往信件因受书写载体的局限,一般都很短,用语简炼,书写格式顶天立地,不留天头地尾,写信人名字放在第一行,收信人名字放在第二行,如10号牍,写信人贲且在第一行,收信人孺子孟在第二行,中间内容不分段。据说这样可防止别人在空白处添字加内容。私人信件使用谦语最多,以示对收信人的尊敬。最常见的谦语如10号牍“伏地再拜请”、“马足下”,问候语“幸近酒食”等,谦语还有“叩头言”、“叩头白”、“伏地白”、“伏地再拜”等。问候语有“毋恙”、“善毋恙”、“起居平安”、“愿某足衣强食”等。
关于墓葬年代问题
此墓虽然出土有木牍和器物铭文,但没有明显的纪年文字,缺少比较明确的断代资料,而其墓葬结构和随葬遗物都有相应的年代特征。土坑木椁墓是西汉时期江淮地区较为流行的墓葬形式,陶器鼎、盒、壶、罐的组合随葬是西汉早中期常见的陶礼器,漆银扣梳篦奁与本地区三角圩1号墓出土的同类漆器相同②。出土的星云纹铜镜则是西汉中期标准器。因此,我们推断此墓年代为西汉中期。
这批木牍还有许多课题须进一步研究,如“甲子发兵”的详情是怎样的?药方治什么病?帐本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木牍中出现的人名是何人?什么身份?木牍中一些未能释读的字到底是何字?等等。总之,安乐汉代木牍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对研究汉代户籍管理、税赋、徭役、医药、人土风情、书法艺术等有着重要意义。
注:木牍释文图例:
(?) 字后面加问号,表示此字释读存疑
□ 方框,表示此字未释读出来或字迹不清
□ 方框内一斜杠,表示残缺部分有字
□ 方框内有字,表示此字是根据文体推测出来的
① 一行字后加数字,表示此行字在木牍中的行数
1、李均明《关于八月案比》(《出土文献研究》第6期)
2、安徽省文物研究所、天长文物管理所《安徽天长县三角圩战国西汉墓出土文物》(《文物》1993年第9期)
(作者为天长市博物馆副馆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