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市政协民营经济研究会
元月5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民营经济研究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视察了我市部分重点骨干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并在政协同心楼会议室召开了2006年度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会。会议认为,2006年是我市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一年,其发展速度、运行质量、资本运作、对财政的贡献均有较大的突破。
截止2006年底,在工商部门核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15726家,其中当年新注册的为1525家,同比增长4.1%。私营企业2171家,其中当年新注册447家,同比增长16%。全市有民营企业集团28家,其中2006年注册申请企业集团的11家。
据国税、地税部门统计,2006年全市民营企业入库税金3.95亿元。入库税金中,国税3.08亿元,增长38.2%。其中改制后的股份合作企业1.33亿元,纯私营企业1.4227亿元,港澳台投资企业0.2474亿元,纯个体814万元。民营企业地税入库税金0.8696亿元,同比增长17%。民营企业入库税金占财政收入的69.2%。
2006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58674亿美元,增幅为47.22%。其中出口创汇1.47023亿美元,比上年净增0.46243亿美元。有35家企业出口创汇超过100万美元,比去年增加8家。
2006年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企业增多
2006年,我市新注册个体工商户1525户,平均每天新注册4.2个,新注册私营企业447户,平均每天新注册1.2个,发展速度超过往年。2006年,新注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金为6233万元,新注册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4.6亿元。其中,注册资本金50——100万元的121家,100——500万元的46家,500——1000万元的21家,1000万元以上的9家。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占新注册私营企业总数的40%。新办冠省名私营公司38家,新办私营集团企业6家,办理增资变更登记32家,新增注册资本8390万元。投资1.7亿元的天大石油管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安徽省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通过二次创业,迅速崛起一批产值超500万元的规模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全市超亿元的企业21家,当年新增5家,产值超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过300家,当年新增6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在全省县市区中遥遥领先。
二、“一区四园”的优势附集效应初步显现
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天长“一区四园”,园区经济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通过招商引资,一批知名企业落户“一区四园”,壮大了我市民营企业的队伍,为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6年底,有60多家企业落户我市经济开发区(西城区),其中有35家企业投产运行。开发区2006年入库税金5850万元。奥吉斯集团边建设边投产,液晶电视组装车间已投入生产。落户汊涧工业园区的华龙集团投资的今麦郎饮品有限公司即将投产,目前又积极筹备成立今麦郎粉丝有限公司。铜城天大工业园2万平方米的厂房已建成,不久将开工投产。秦栏电子工业园2006年引进项目15个,到位资金1.7亿元。其中利用外资500万美元。现在该园区有亿元企业3家,超千万元的12家。
三、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我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一是民营科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我市有经上级科技部门审批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73家。2006年实现技工贸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30%。拥有亿元以上企业3家,5千万元以上企业10家。二是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民营科技企业通过产学研对接,催生了一批新的产业,初步形成了模具设计、生物医药、药品药械、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型产业。三是科技投入加大。不少企业舍得投入巨资,购买国内外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价值二百多万元的台湾生产多头高频绕机在秦栏镇中型以上企业已普遍使用。蓝德公司仅用于“智能执行机构”的前期研发投入就达400多万元,下一步计划投资8000万元新上1000套“智能执行机构”生产线。金佩集团不惜高薪聘用9名国内知名专家到缸盖研究所从事新产品的研发。四是科技成果转化初见成效。市康宁集团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新上己内酰氨和再生尼龙项目,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产品供不应求。市康宇生物公司与省化工院合作开发的“10%联华菊脂水乳剂”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市民营科技企业转化各类科技成果近10项,年增产值达2亿多元。万寿云宽机械公司开发生产的小型插秧机专利产品正在申报之中,不久将投放市场。
四、出口创汇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大户逐渐增多
一是外贸进出口创历史新高。全市有出口创汇企业95家,比2005年增加17家。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58674亿美元,增长47.22%,其中出口1.47023亿美元,同比增长45.88%,占滁州市出口2.9824亿美元的49.29%。外贸出口连续6年在全省县级市中名列前茅。二是积极开拓新的出口市场。一些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2006年的出口创汇产品中,机械设备786万美元,同比增长181%,占总额的15.02%。三是出口大户逐渐增多,实力增强。2006年全市有35家企业出口超过100万美元,天大集团、长兴集团、兴业集团超过1000万美元,佳华电子出口超800万美元,天星光缆超过700万美元。电子产品出口首次超过玩具。2006年,电子产品出口总额为5326.9万美元,占总额的35.95%,名列各类出口产品之首。
会议通过交流和研讨,一致认为,天长的民营经济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园区经济作为“三大工程”之首,予以强力推进,是十分正确和适时的。
会议认为,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三大瓶颈”(用地难、融资难、用人难)依然存在,必须认真加以解决。会议就2007年天长的民营经济如何又好又快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在主攻大招商、招大商的同时,要出台政策鼓励能人创业,必要时可以考虑划一块地方,建立中小企业工业园区;二是认真落实好市委、市政府2006年的一号文件,使人才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为民营企业的长足发展打好基础;三是重点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让民营科技企业挑大梁,成为民营经济的主力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